生物科研试剂行业市场调研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生物科研试剂行业逐步起步,各地医院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尝试性地对生物科研试剂进行自行配制,原料大多通过进口方式购得。2006年以后,中国国家政府开始出台政策扶持本土生物科研试剂行业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经历了探索阶段、规划阶段以及发展阶段。
生物科研试剂及服务行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部负责制定产业政策,拟订并组织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审核重大建设项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为拟订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生化试剂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生物科研试剂指有关应用于相关科学研究的生物材料或有机化合物。其主要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医学研究、新药研发等领域(仅用于研发,不用作生产原料)。按试剂类别划分,生物科研试剂可以分为核酸类、蛋白类和细胞类。其中,核酸类生物科研试剂应用于围绕核酸以及小分子进行的实验;蛋白类生物科研试剂应用于围绕蛋白质大分子进行的实验;细胞类生物科研试剂应用于围绕体外细胞进行的实验。
生物科研试剂处于生命科学产业链的上游,是生命科学产业从科学研究、工艺开发到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生物试剂既可作为下游终端产品的生产用料,也可作为研发活动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材料。“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领生物科研试剂行业,“十三五”提出加快发展生物科研试剂新产品;“十四五”期间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项目中,共同推进中国生物科研试剂行业创新发展。
除国家规划或者政策外,中国产业投资目录中也鼓励发展生物科研试剂相关产业,如细胞治疗药物、细胞培养产品、分子诊断设备、抗体药物基因治疗等。到2025年,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在重点细分领域布局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疫苗、药品、诊断试剂、防护物资、医疗器械应急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平台,积极创新研发新型技术平台药物、抗体药物等产品,加快制定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新型分子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标准。
近年来,随着中国生物试剂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部分国内生物试剂厂家的产品性能与国际品牌相比差异日渐缩小甚至逐步赶超,且国产生物试剂具有供应稳定、运输便利、售后及时等优势。此次疫情爆发后,国产厂家推出了品质稳定、性价比高的生物试剂,获得了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客户粘性和忠诚度逐渐培养起来,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推进。
从产品布局来看,我国生物科研试剂上市企业均有千种以上的产品储备,各企业也正积极进行产品研发,行业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如义翘神州拥有重组蛋白产品超过6000种,抗体约13000种;生物科研试剂经销商优宁维拥有的SKU数量超过718万种。
随着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在下游分子诊断、mRNA疫苗研发等领域的应用,分子生物学试剂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预计未来仍将是最大的细分市场。细胞生物学试剂是占比较小的细分市场但受益于外泌体、干细胞以及细胞治疗等领域的产业化,细胞生物学试剂市场迎来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分子生物学试剂在中国生物试剂市场中的份额分别增加至50.8%。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领域。随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快速发展,生物试剂的应用向体外诊断、生物制药、疫苗产业链、基因测序等工业领域渗透,应用场景持续丰富。生物试剂作为生命科学产业的核心工具之一,是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随着国家对生命科学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生物试剂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结合过去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前瞻预测未来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扩大,到2028年,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5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