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已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随着“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的实施,我国持续开展国际脑计划(International Brain Initiative, IBI)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脑介观图谱研究,研究各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尤其是猕猴和狨猴)的细胞类型及其在整个大脑中的空间分布和连接性,并在单细胞水平上绘制转录组和连接组图谱。
当前,我国在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已取得多项突破。例如,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揭示了序列记忆在大脑中的存储机制,可助力类脑智能的开发;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等还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小鼠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数据库,为深入研究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奠定结构基础。
脑机接口技术也是我国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我国已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的电极和芯片等脑机接口产品,成功实现了由机器人导航系统辅助的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并开展了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发了基于蚕丝蛋白的异质、异构、可降解微针贴片,形成免开颅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获得了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
近年来,免疫学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基础免疫学理论不断深入完善,推进了免疫学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等多种疾病临床治疗工作中的应用。在免疫系统的新认识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的研究为未来探究免疫红细胞的性质及其在发育和疾病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见解;暨南大学等绘制了从新生到衰弱阶段的免疫细胞图谱,并初步揭示了非编码基因NEAT1的表达上调与免疫细胞老化密切相关。
在免疫识别、应答、调节的规律与机制解析方面,浙江大学等不仅详细揭示了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调控抗病毒固有免疫的具体机制,还为固有免疫衰老研究提供了新见解;中国科学院等的研究揭示了Gasdermin A(GSDMA)蛋白同时作为病原菌感受器和宿主效应因子的机体免疫防御应答新机制,并为治疗化脓链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在疫苗与抗感染应用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等机构通过其构建的计算模型对病毒未来突变演化方向进行了较准确的合理预测,为预测病毒演化、开发广谱疫苗及抗体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江南大学等的研究为手性纳米材料在免疫学领域的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保护性疫苗及治疗性疫苗的研发开辟了新方向。
在肿瘤免疫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等全面揭示了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的表型和功能异质性,为肝癌的基础研究和免疫治疗方法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等机构在肿瘤引流淋巴结内发现了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记忆性CD8+ T细胞TdLN-TTSM,并揭示其在PD1免疫检查点治疗作用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为提升肿瘤免疫治疗疗效提供了研究新视角
我国在干细胞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深耕,突破性成果快速产出,研究水平始终位居国际领先行列,同时在类器官领域的研究步伐也不断加快,在类器官芯片等新兴方向中已经占据发展先机。2022年,我国在干细胞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包括进一步优化了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技术和化学重编程技术,揭示了不同干细胞干性维持和分化的多种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干细胞向多种细胞类型的分化,尤其是向早期胚胎样细胞的转化,更是为人类早期的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国干细胞疗法的转化进程逐渐加快。截至2022年,我国备案的干细胞临床试验数量已超过100例,批准设立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也近140家;而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的渠道,2022年也新增受理干细胞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申请21项。
另外,我国在干细胞疗法临床应用研究方面也进一步取得了多项突破,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道路。我国类器官领域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22年在胰岛、脊髓、肺癌等正常生理和病理类器官的构建中获得突破,尤其是在类器官芯片这一新兴方向中,我国的研究进程已经走在国际前列。